市場火熱,資本追逐,這便是餐飲行業(yè),也是新消費領域當下的現(xiàn)狀。
一碗面條可以有多“值錢”?
繼蘭州拉面后,今年6月,餐飲界最大一筆A輪融資誕生,“五爺拌面”被國內頂級投資機構看上,融資3億元,緊接著,和府撈面E輪融資又獲得5家機構8億元投資.....
資本的偏愛或許是一個答案。
近兩年來,從“高大上”的咖啡、新式茶飲、健康養(yǎng)生的各類食品,到火鍋、面食,再到炸串、鹵味等街邊美食,一個個火爆的熱點項目瘋狂涌出,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餐企融資新聞接踵而至。
市場火熱,資本追逐,這便是餐飲行業(yè),也是新消費領域當下的現(xiàn)狀。
1、誰在投資新消費?哪些賽道最受資本青睞?
“紅香細剝鶯哥嘴,嫩白鮮羹玉面條。”在中國餐飲文化里,面食文化源遠流長。如今,在資本追逐下,面食生意不知不覺間擁有了多家估值過十億的品牌。
7年前,宋奇和幾個創(chuàng)始人花了30萬,在廣州街邊開了一個30平米簡陋的小店,遇見小面就這樣誕生了。幸運的是,遇見小面一出生就受到資本的垂青,拿到3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經歷5次融資,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近30億。目前遇見小面在北上廣深、珠三角以及南京、廈門、武漢等城市,開了差不多150間店。
遇見小面是由碧桂園創(chuàng)投領投、喜家德跟投。宋奇先生介紹,一直以來遇見小面都比較受頭部餐飲企業(yè)及專業(yè)投資方等“內行”的認可。但是他們也會從中選擇價值觀高度一致,奉行長期主義的投資人進行合作。除了資金以外,產業(yè)上的一些結合也給予其很多幫助。喜家德、九毛九都是餐飲行業(yè)的大佬,資源上的引薦和幫助,是讓遇見小面能夠加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資本對食品領域持續(xù)看好并不斷加碼,其中面類餐飲品牌特別受到青睞,鹵味炸串也散發(fā)“香氣”。馬記永、和府撈面等面食、夸父炸串、金戈戈、菊花開鹵味等小食相繼融資,掀起了餐飲行業(yè)融資潮。
2021年,面食賽道至少已發(fā)生約14起融資事件,蘭州拉面、和府撈面、五爺拌面、遇見小面等品牌在今年都連續(xù)獲得不少融資,總金額超14億元。其中,遇見小面在4個月內接連完成2輪融資,和府撈面7月份獲得由騰訊投資、眾為資本、龍湖資本等機構的8億元人民幣投資,估值已近70億元,更是刷新今年國內連鎖面館行業(yè)最高融資紀錄(已披露數據)。
資本對于一碗面的喜愛溢于言表。
一手締造瑞幸咖啡最快IPO神話的企業(yè)家——陸正耀,如今也轉頭進入面食領域,創(chuàng)辦“趣小面”,他正帶著趣小面以10億元的估值尋求融資,預計將尋求1億元的融資。
另外,連鎖餐飲賽道也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熱門的餐飲創(chuàng)業(yè)項目。2021上半年的多起投融資事件分布在火鍋食材、鹵味、炸串、燉湯、烘焙等多個細分領域。上半年,鮮牛肉品牌牛癡、天然食品品牌谷生米均獲得千萬級以上融資。
據聯(lián)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統(tǒng)計,2021年上半年新消費領域共發(fā)生280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超過390億元人民幣,上半年融資事件已經遠超去年近200起的投融記錄。在新消費各個領域的融資品牌中,涵蓋面食、茶飲、零售、服裝、生活配套、美妝護膚等多個賽道。
具體來看,天眼查的統(tǒng)計信息顯示,上半年餐飲投融資事件,共涉及18個餐飲品類。融資事件達125起,整體融資額達75億人民幣左右。其中,茶飲、咖啡、面食、烘焙是排在前4名的品類。茶飲、美妝、咖啡等在過去2-3年里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誕生了喜茶、完美日記等行業(yè)領頭羊,而面食賽道則是機構們的“新寵”。
各大機構的投資動態(tài)也有了變化。觀察入局餐飲業(yè)的各路投資機構,新增了很多知名的投資機構,他們以往更專注于新經濟領域,比如高榕、IDG、紅杉等;還有互聯(lián)網巨頭的進場,比如騰訊、字節(jié)跳動;傳統(tǒng)產業(yè)的基金也愛上了餐飲,比如龍湖資本和碧桂園創(chuàng)投。
在融資輪次分布上,整體餐飲行業(yè)資本化程度不高。A輪及之前的融資事件數量占整體融資事件2/3,A輪融資事件最多達32起,天使輪次之共31起。
2020年,新冠疫情的沖擊、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下,很多消費領域創(chuàng)業(yè)者意識到擁抱資本的重要性,通過引進資本來抵御風險。
首先,消費復蘇直接助推經濟繁榮。
以餐飲業(yè)為例,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2021年1-7月,全國餐飲收入25463億元,同比增長42.3%。加速恢復的餐飲行業(yè),自然也迎來了一輪投資熱潮。
其次,隨著消費信心逐漸恢復,同時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驅動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細分需求成為新賽道。比如國民健康理念增強而掀起的健康之風也誕生了不少健康類食品企業(yè),有健康輕食品牌鯊魚菲特、代餐品牌輕御、BUFFX、Nelo等功能食品品牌。
另外,消費者對國貨的青睞與日俱增。近幾年,伴隨民族自信心的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復興,這股潮流也迅速蔓延到了餐飲界、時尚界、文娛界,一些搭上國潮風的品牌,開啟了擁抱時代趨勢的步伐。
國海證券研究報告認為,當前我國人口變動主要趨勢由總量轉向結構,帶來需求端結構變化,同時收入提升、信用消費及政策加持助力需求提質升級,追求便利和品質是我國消費觀念升級的終局。
換言之,只要消費市場的“蛋糕”足夠大,新消費市場就還有增量空間。國海證券判斷,消費行業(yè)市場具有明顯成長屬性,新興服務業(yè)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是首要條件,而耐用品消費與日常消費占比增長前景較小,市場相對成熟,搏存量調結構、研發(fā)創(chuàng)新是行業(yè)突出重圍的重要邏輯。
中國食品產業(yè)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中國的餐飲行業(yè),依托整個新生代人口紅利的不斷疊加之后,整個賽道進入了一個高速公路背景,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投融資也是異?;鸨?。從整個品牌的投入,新品的加持,還有供應鏈的投入,不難看出,整個餐飲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還是非常大的。
產業(yè)規(guī)模上,從2017年的3.8萬億,2018年的4.2萬億,到2019年的4.6萬億,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下降到3.95萬億,但是今年估計應該與2019年持平,隨著整個賽道的持續(xù)火爆,投融資這塊兒,估計在未來五年都會進入一個高增長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有人踩中了時代的脈搏,成為幸運者,有人從風口跌入冷門,慘淡離場。
前些年的北京CBD區(qū)域,“豪華煎餅”黃太吉每天都是門庭若市。作為曾經名噪一時的網紅餐飲品牌鼻祖,成立于2012年的黃太吉,以“開豪車送外賣”的噱頭一度成為餐飲圈和互聯(lián)網圈的跨界典范,吸引盛景網聯(lián)、餓了么等資本的千萬元融資,品牌價值高達20億元。
不過因為經營不善,黃太吉最終消失匿跡。目前黃太吉大多數店已經暫停營業(yè),幾近消亡。
資本蜂擁而來,估值水漲船高。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等面食品牌,成立均不足三年,卻在近幾個月接連斬獲融資,估值均達億元級別。新消費項目估值從千萬到上億元,巨額融資下是否存在泡沫,不免令人疑竇叢生。
今年6月30日,奈雪的茶(2150.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新式茶飲第一股。不過,上市首日即破發(fā)。截至10月27日,奈雪的茶股價報10.5港元/股,已較其發(fā)行價(19.8港元/股)跌超47%。同時,奈雪的茶也曾多次陷入食品安全的風波之中。事實上,奈雪的茶已經連年虧損,對于虧損原因,其《招股書》中說道:“我們于整個往績記錄期間產生虧損凈額,主要原因為我們不斷迅速擴大業(yè)務規(guī)模及擴展茶飲店網絡。”
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總市值蒸發(fā)近100億美元。與此同時,缺乏產品力、高度同質化、靠營銷打口碑、用流量沖GMV等問題被外界所詬病。根據完美日記的最新財報,今年第二季度營收15.3億元,研發(fā)費用為0.35億元,只占營收的2.3%,而銷售與營銷費用高達9.73億元,超過研發(fā)費用的27倍。
可見,上市或融資,只是階段性成果。企業(yè)融資后成功上市,資本或許打通了退出通道。但對于投資者而言,故事才剛剛開始。
朱丹蓬認為,資本端的屬性是短平快,利益最大化。對于企業(yè),需要的是恒心、匠心、良心、耐心。所以這兩個行業(yè)本身屬性是相悖的,肯定會有矛盾,關鍵是資本端和產業(yè)端之間,如何找到一個臨界點,找到一個平衡點。
任何行業(yè)都會經歷野蠻生長到理性成長的過程,機遇背后是挑戰(zhàn),經過一輪輪“大浪淘沙”,哪些品牌能真正跨越周期,具備可持續(xù)的增長力,考驗的是如何維持活力,鞏固自身的護城河。
遇見小面創(chuàng)始人宋奇認為,品牌不是一兩天之內燒錢燒流量就能起來的事,目標宏遠、基本功扎實和長期主義、品牌差異化強的公司才能成為賽道的勝利者。“創(chuàng)業(yè)者們不缺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但如果內心沒有一個宏大的目標,是不會有耐心用5年時間甚至10年去打造一個消費品牌的?,F(xiàn)在似乎以大幅度的廣告營銷投入,帶動流量與銷量的成長方法,正在成為許多新消費品牌們瞄準的‘捷徑’,但是最終贏得比賽的,一定是那些基本功最扎實的選手?!?/p>
作為長期從事投融事業(yè)的機構人士,謝先生似乎不是很看好餐飲行業(yè)。他認為,投資機構的責任在于提供充裕的資金與資源支持,以及專業(yè)的投后管理服務,應該扶持有品牌壁壘的企業(yè)。在他看來,餐飲行業(yè)門檻低,高度分散和競爭,投資風險與收益不確定性太大,不具備長期的投資價值。從整個行業(yè)的歷史來看,餐飲行業(yè)的更新?lián)Q代頻率很高,幾年后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yè)寥寥無幾。
風口和浪潮下,當消費者的熱情褪去,資本還會熱衷于奔跑在這些賽道嗎?競爭日漸激烈,這些新興品牌們又要如何避免曇花一現(xiàn)的瞬間繁榮,如何從“爆紅”到實現(xiàn)“增長”,將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