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年多生意,聽到哪里發(fā)生了地震或戰(zhàn)爭,李亞洲仍會不由地緊張。他依然記得去年那段工廠連續(xù)加班的日子,“應急用品需求快速飆升。”
李亞洲在老家河南南陽開了工廠,賣的就是應急用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條重量不足80克的戶外應急毯常常面臨供不應求。
在應急用品中,戶外應急毯并非新鮮玩意,它特殊的材質能夠幫助人體在一段時間內保存體溫,避免在戶外極端環(huán)境下快速失溫。但在國內,它的消費者小眾,市場普及度更是低。有博主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了關于戶外應急毯的測試視頻,其中提到“這張幾塊錢的毯子,可以在關鍵時刻救命”,留言區(qū)不少網友表示“第一次認識這件產品”。

李亞洲告訴《天下網商》,目前戶外應急毯的消費市場仍以海外為主,而隨著國內運動戶外風潮的興盛,這件小玩意也進入越來越多中國戶外愛好者的“必備清單”。最近,車間的戶外應急毯生產線又忙碌起來。
一塊錢的“救命神器”
“這東西你別看它小,功能挺大的?!?/p>
李亞洲介紹,戶外應急毯采用了多層鋁膜復合膜,這種材質具備保溫保暖的作用,可將身體90%的熱量反射回來,防止人體在戶外低溫時遭遇快速失溫。
因此,這條毯子的使用場景多在遭遇戶外突發(fā)情況時。李亞洲回憶,去年他們的銷量比往年都來得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局部戰(zhàn)爭爆發(fā)和地震等災害頻發(fā)。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歐洲地區(qū)的需求非常大,有戰(zhàn)爭因素,也有能源危機的影響。”李亞洲在南陽的工廠,戶外應急毯每天的最高產能是7萬到8萬條,那時候他帶著員工兩班倒生產,“不管你有多少條都會賣光?!?/p>
應急毯生產線
不止是戰(zhàn)爭影響,在今年初的土耳其地震時期,李亞洲也接到了不少來自外貿公司的詢單,大多是海外客商用于災區(qū)捐贈,一些訂單金額達到百萬級。
特殊情況造成了不少人流離失所,一條售價相對低廉的戶外應急毯則成為他們短暫的“庇護所”。此前中國紅十字總會向土耳其和敘利亞地震災區(qū)捐贈的物品中,也包含了這條戶外應急毯。
了解到,一條戶外應急毯的出廠價按照尺寸不同會有差別,通常在一塊錢左右,普通白牌產品的零售價在3到5塊錢左右,部分有品牌的戶外應急毯價格可以達到20塊左右。
李亞洲表示,目前工廠大部分的訂單以海外為主,戶外應急毯是海外消費者推崇的常用應急產品之一。
和戶外一起“變熱”
一款海外常用的應急產品,在國內市場卻仍然小眾。
李亞洲介紹,戶外應急毯在國內生產端的起勢也就在這六七年,但國內用戶仍不算多。
發(fā)現(xiàn),身邊大部分人對于戶外應急毯的認知度并不高,甚至不少表示沒有見過,但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這張?zhí)鹤佑兄簧贀碥O,尤其是戶外探險愛好者。
一些戶外博主發(fā)布了關于戶外應急毯的評測視頻。視頻中顯示,這條毯子被用來測試極端環(huán)境下對人體的保溫、防水防風等功能,以及如何“用作便攜擔架、搭建成臨時庇護所”等。
戶外博主做應急毯評測,測試能否做臨時擔架使用
作為應急產品,戶外應急毯出現(xiàn)在戶外達人的推薦中并不稀奇。但它之所以近年在國內的關注度提升,李亞洲認為和此前甘肅的一場馬拉松比賽事故有關。據媒體報道,當時不少運動員在行進途中遭遇極端天氣,一些甚至因為保暖裝備不足而身體失溫、陷入險境。
“從那次事件之后,國內類似賽事一般都會儲備戶外應急毯,輕便又有短時的保暖作用,并且反光面料讓人即使在夜間也更容易被找到?!崩顏喼薜南掠谓涗N商之一義烏市芄芷日用品有限公司對此也很有感知,其負責人表示,他們在淘工廠售賣戶外應急毯,以國內零售客戶為主,目前國內銷量主要還是取決于賽事,隨著天氣變暖、人們出游頻次增加,日常戶外活動對此的需求也明顯上升。
在電商平臺的用戶評價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戶外應急毯已被中國消費者延伸出更多使用功能:長途旅行時,買兩條放車里以備萬一;怕地里的菜凍爛,買一條蓋上;下雨天忘帶雨傘,張開放頭上可以避個雨。
“芄芷”負責人介紹,國內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不過也有一些偏遠地區(qū)的客戶,會買一條戶外應急毯來替代相對昂貴的百葉窗,來抵擋即將灼熱的陽光。
民用應急產品需求上升
戶外應急毯只是李亞洲銷售的眾多應急產品中的一種。
此前,新冠疫情對酒精棉片、消毒液等民用應急產品的需求極大,打工多年的李亞洲一腳踏入應急產品賽道,踩中風口,生意一直不錯。如今,他已將經營的產品種類進一步豐富,涉及溫度計、止血帶、防霧噴霧、戶外應急毯等幾十件商品。
“我們自己的生產線主要是無紡布和液體罐裝,一些產品是從其他廠家進貨,將不同的應急產品組成不同的應急包,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崩顏喼藿榻B,工廠員工大多是周邊婦女,需要盯機器生產,還有些需要縫紉的手工活,除去一些突發(fā)災害造成的爆單,如今的春夏之交也是應急包銷售旺季。
在電商平臺搜索發(fā)現(xiàn),打火石、便攜手電、戶外凈水器、手搖發(fā)電收音機、救生繩、應急口哨、家用消防器材等應急產品的一些鏈接都有不錯的銷量。
這一方面是當下戶外出行熱和社交平臺的科普之下,野外求生產品的需求變大;另一方面也跟人們逐漸強化的“應急意識”有關,越來越多人有提前準備“應急產品”的需求,小型的、便攜的應急產品受到青睞。此前杭州“保姆縱火案”發(fā)生后,就有售賣家用消防器材的商家迎來訂單量驟然上升。
有數(shù)據顯示,中國應急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在2021年時約為2.06萬億元,預計2023年可達2.43萬億元。這當然包括為預防、處置突發(fā)事件提供的所有產品和服務,民用應急產品還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居民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未來中國應急產業(yè)市場將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不過,目前民用應急產品發(fā)展仍屬“草莽”階段。如戶外應急毯,有博主在隨機購買多款進行評測后發(fā)現(xiàn),一些價格較高的品牌產品,顏值雖高,卻在用力拽拉時直接被撕開。作為提供安全的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安全性應該成為底線。
李亞洲介紹,目前如果是國內政府采購戶外應急毯的話,供貨廠家需要持有一類醫(yī)療許可證。
作為一個賣應急用品的商家,李亞洲時常有一種復雜的情緒:一方面,希望訂單多一點,機器不要停,自己和工人都能多賺一點;另一方面,由于這些產品特殊,他又希望它們不需要被客戶頻繁地使用到。